資本主義的血汗與魔咒 (全文版)
*本文亦刊在中國時報觀念平台(20100405),篇名:〈明亮超商 暗藏加盟者辛酸〉。中時一文與全文版相較,略有刪節。
清大社會所碩士班畢業的吳偉立出版了《血汗超商》,他指出,加盟超商外表看來雖然是明亮乾淨、便利舒適的好鄰居,但是實際上卻是隱藏了許多加盟業主的血淚辛酸。
當台灣仍是國際加工出口基地,沒有顯赫家世背景,也沒有辦法幸運地擠進大學窄門的年輕人要如何出人頭地?在那個年代,在工廠當「黑手」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;但是野心勃勃的工人卻不甘心認份,等到熟悉了某些製作技能,他們帶著精通的「事頭」跳出來創業,成為獨立的小頭家。這些「愛拚才會贏」的小頭家構築出了綿密的協力生產網絡,也創造了傲人的經驗奇蹟。
台灣社會經歷了迅速去工業化鉅變,這種創業當頭家的夢想仍是普遍存在的。當工廠的生產線紛紛外移之後,各種服務業的連鎖加盟仍舊吸引了許多熱血青年的投入。吳偉立的調查報告指出,「店長」儘管帶來了「當家做主」的感覺,但是實際上,這些小頭家能夠負責決定的事項是非常有限的。便利商店的空間擺設、貨品標籤、折扣促銷、招呼口號都不是店長可以更動的,而是需要遵照財團總部的指示。為了徹底掌控每家分店的動態,財團甚至特意不讓付房租的加盟主認識房東。在這種情況下,店長能夠做的事不外乎是延長工讀生的工作時間,壓低僱用成本,要不然就是不時親自接班,以達到「全年無休」的要求。
最諷剌的是,儘管店長繳交了加盟金與租金,處處配合總部政策指令,影響業績最大的因素並不是店長可左右的,而是在於週遭是否有類似店面。一旦附近又新開了一家便利商店,再怎樣拚命的店長,也無法挽留顧客的心。追根究柢而言,原因在於台灣零售業的資本集中趨勢,隨著少數幾家業者的寡佔體制形成,原先對於小店主較有利的自願加盟體制已經不復存在;在連鎖加盟的遊戲規則下,名義上獨立的「店長」已經淪為大財團的銷售員。
同樣一套去技能化的邏輯,從資本主義的製造業蔓延到服務業。在過去,黑手出身的小頭家需要掌握某種製程技術,為爭取訂單,他們五湖四海到處結交朋友;在目前,要當店長,你只需要籌一筆錢,全力順從總部的訓練與指示。在晚近資本主義,開店當老闆不僅已經血汗化了,也是去技能化了。
《血汗超商》著重於生產面的分析,但我們仍不能忽略消費文化的面向。簡單地說,便利商店打敗矸仔店,並不只是因為店面較美觀、便當更美味,或是提供各種繳交帳單的服務,而且是他們所販賣的形形色色的符號意義。
走進任何一家連鎖商店,我們消費了異國情調(關東煮、比利時巧克力)與寶島特產(池上米、台南點心),也被引導進入了一個奇想世界(OPEN小將、HELLO KITTY)。誠如馬里蘭大學George Ritzer教授所指出,當代資本主義的力量即是在我們日益單調而貧乏的日常生活中,重新施加魔咒,以創造出各種的新奇感。一旦零售業財團擄獲了消費者,他們也才有能耐將「店長」貶為一種不折不扣的血汗勞動。
(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