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汗超商》 加盟創業一場空?
【撰文/林宗弘】‧人籟論辨月刊 2010/06/09
在《血汗超商》這本書裡,吳偉立不僅將枯燥的社會學勞動研究,成功地轉化成精采的深度報導著作,詳細追蹤了產業變遷過程,更具有向台灣公眾揭開社會黑暗面的重大意義。
加盟連鎖都是騙局?!《財訊》雜誌記者吳偉立在完成其有關便利商店勞動過程,並榮獲台灣社會學會獎勵的碩士論文之後,花了兩年時間改寫出的這本《血汗超商: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》一書,為讀者揭露了超商連鎖加盟店不為公眾所知的黑暗面。
便利商店已經成為台灣民眾生活方式的一部分,要說沒有它的日子難以想像,毫不誇張。但是回顧歷史,台灣的零售行業過去並非如此,在二、三十年前,街頭巷尾的「柑仔店」才是市場主流。過去近三十年來,加盟連鎖體系逐漸發展的結果,導致了台灣零售產業資本集中化、技術簡單化、勞工低薪化的殘酷事實。
黑手頭家夢已遠
|
然而,隨著1980年代以來,傳統勞力密集的製造產業外移、電子產業升級之後,基層工人的創業機會逐漸萎縮。台灣每年新創企業占所有企業的比例,從 1992年的13%降到2008年的6%左右;同期每年倒閉企業的比率,則由3%也上升到6%。新設企業創業的資本額也不斷提升,過去靠標會或小額貸款就可以創業的盛況已經遠去。沒有集團、法人或創投的支持,新企業家根本無法立足。
零售產業壟斷化
近二十年來,台灣基層受雇者在傳統產業創業的夢想越來越遠,只好朝服務產業的創業之路而去。這正是《血汗超商》崛起的政治經濟背景。
然而,在這段零售業加盟蓬勃發展的時期,如吳偉立所發現的,台灣排名前三大超市與量販店的市場占有率,分別由三成左右,拉高到六成五與八成二以上,五大超商體系占同業的百分比,更從六成拉高到將近百分百。在零售產業廝殺的戰場上,傳統市場、雜貨店與獨立結盟店,可說是一敗塗地。
在零售產業寡頭化的發展下,由上游食品製造產業入侵的大型超商集團,利用市場通路的獨占地位,要求其他供貨廠商接受庫存或者退貨等不合理的規定,甚至在其他食品廠商的商品暢銷之後改為自行製造,進一步朝垂直壟斷發展。